西大政府如何对待流浪汉
引用来源
📌 来源:知乎
👤 作者:帕切诺夫斯基
正文
这么说吧,美国政府压根就没把流浪汉当人看待......美国的这套玩意,其本质就是封建王朝时期的“粥厂”模式,外加一点资本主义特色而已。
譬如清代的赈济,除了朝廷派粮外,还有一类是地方政府与豪绅协调,由豪绅提供人力物力,开办粥厂。清代曾经有人提到过几个问题,跟今天的美利坚流浪汉颇为神似。
譬如《清经世文编》引用鲁之裕等人的言论总结为:
1、人们往返于住所与粥厂之间,耗费精力和时间(这一点讲师的视频里面我们看见了)
2、人们无法从事生产,恢复社会功能,容易生事,也影响社会风化。《施粥不如散米说》中形容为“有志者羞愧饮泣,愚痴者习成无耻”,又有《散米谣》提到“可怜良家子,乃与乞丐伍。性命且不保,廉耻何足语”。(同样,讲师视频里面的那些麻木的吸毒者,不正是这样子么)
之所以谈美利坚流浪汉收容的资本主义特色,那是因为出现了利益输送—— 美国政府将人力与物资的提供交给了资本企业,代价是税收优惠。
从资本的角度看,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:随便丢点食品出些人,自已能够享受政策优惠。而从美国政府的角度看,也是纯赚,它是没有基层治理能力的,事情交给资本和社会组织,省钱又省心。
但问题在于,这根本不是对待“人”的态度,而是养猫养狗的操作:平时丢点食物就行,高兴了遛一遛。
对于流浪者而言,他们其实最需要的是恢复社会功能,真正解决问题的根本,在于减少流浪汉,提供就业机会,让他们自食其力。
许多美吹没有闹明白一个道理:人是什么?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,不是畜牲,丢点吃的就完事,如果有人羡慕这种“福利”,自已可以试试,脱离社会,只管吃喝 —— 这么搞个几年,非疯即傻。
顺便介绍一下中国的流浪人员工作。中国的流浪人员构成与美国存在很大区别,咱们这边不会把好端端的人逼得去流浪,主要以残障、老人、低学历、留守儿童等群体为主,外加少数“体验流浪”的人,譬如离家出走什么的,最近几年留守儿童流浪的很少了。
毕节儿童死亡事件后,当地民政直接下了好几个领导,其后中央将流浪人员巡查责任压实到了最基层的村社一级,有流浪人员立即报告,冬天注意安全。这么说吧,每到比较寒冷的冬天,中国民政口但凡涉及流浪人员的就会紧张。
根据流浪群体的不同,采取的措施不同:
1、智力精神缺陷无法核实家人和信息的,送到公办养老院。
2、能够核实个人信息的,联系家人遣返,有实际困难的,当地民政提供救助。
这就是今天中国街头几乎看不到流浪人员的原因,大部分流浪人员一出现在街头,网格员、居民组长、热心群众就会上报,然后逐级上报到街道、区县。核实信息后,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办理。
送点预制菜保证流浪人员饿不死,其他的自生自灭,然后自吹福利了得,中国民政要是敢这么干,早特么从上到下被拖出去打靶了!老美不愧是世界灯塔,玩粥厂都能有人吹福利。
补充
没想到前人已经对这种事有这么精辟的分析了。确实只有有志有廉耻的良家子才会觉得这种事有问题,那些愚痴无耻的天生的乞丐肯定是要鼓吹这一套的,巴不得别人都跟他一样堕落才好。
旧时代,无论古今中外都是这个套路,流浪群体是负资产,不闹事就行,丢点吃的自生自灭,无所谓谁学谁。
近现代以后,欧洲掌控了世界霸权,走的是福利社会道路,走到现在其实已经难以维系,美国在这方面还不如欧洲,还是封建时代那一套。
而中共是学马克思的,讲究劳动产生价值,从这个角度看,让流浪群体重新回归社会,通过劳动自食其力,这有助于发展生产力。即使不能劳动的,也可以产生家庭、社会、政治价值,有利益,有道理,这样才可持续。
简言之,一个人想体面的生活,赢得他人尊重,获得社会认同,这是他的人性和基本人权,而要获得这一切,除了做梦之外,那就是学习或者劳动。这种行为,本身就是在创造社会的整体价值。
多一个流浪汉回归社会,就多一个创造价值的人,累积下来,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。
而对于资本主义社会而言,流浪汉回归社会并不会使资本立即受益,那肯定是亏本买卖。
我去,大赞👍🏻,这才是大爱❤️。那个破烂旧金山Downtown一入夜,放眼望去一片凄惨、人间炼狱的homeless群场面我是永生难忘。美帝早就该放弃毫无意义的天下第一的虚荣,踏踏实实做点什么人事才是正经道,花那么多钱养一群百无一用的1450恶心了别人,更恶心了自己。
国外把责任交出去才是常态。而中国是个异类,民众觉得政府应该从衣食住行到婚嫁白事生老病死啥都管。这是跟中国管理直达基层的能力是有关的。有意思的是,绝大部分国家都做不到这一点,而有志于做到这一点的国家除了中国,还有伊朗黎巴嫩朝鲜等这些不发达国家,将宗教和基层管理结合在一起。打个比方,武林高手准备面对西洋兵的火枪怎么办?只能练好轻功和一切可能活命的本领。
有付出才会有获得,不落实基层治理,老百姓凭什么听你的。
国外把责任交出去的同时,把执政能力、组织动员能力其实也交出去了